“二月二 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古稱“春龍節”、“龍頭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間極為盛行的節日,其中的許多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抬頭”,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將其分為四宮,并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四種動物。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為東方蒼龍(其它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歷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為“龍抬頭”。
那么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后,也是農田春耕、春播季節,能否風調雨順,這直接關系到一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二月二這天,人們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祝愿孩子長大后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著人們“引龍伏蟲,驅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后,“驚蟄過,百蟲蘇,蝎子、蜈蚣都露頭。”百蟲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谷,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驅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一直撒到廚房灶間,并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于門口,鎮門避災;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于墻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為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面條叫吃“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面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