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新時代招標投標工作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吨腥A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下簡稱《招標投標法》)自2000年1月1月正式頒布實施以來,在規范市場競爭行為、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就。作為《招標投標法》的起草人之一,筆者圍繞招投標制度和供給側改革的關系,探討新時代招標投標工作所承擔的新的歷史使命及如何做好新時代的招標投標工作。
一、招投標工作是落實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大經濟體都在加緊謀劃、搶占先機,如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德國的工業4.0戰略等。我國的“供給側”改革也勢在必行。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西方發達國家在實施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時,高度重視供給體系的調整。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大量的產能供過于求的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因此供給側改革是必然趨勢。
在我國經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前,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時期的“要素投入驅動”體現為粗放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和環境不友好性。在我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支撐點,這將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的科學發展規律。
(一)招投標制度是供給側改革中制度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
招投標制度是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法律制度?!墩袠送稑朔ā返念C布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進程,是國際社會認同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標志,更是我國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基本準則。從國家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招投標法律制度決定了國家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布局。伴隨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達到51.2萬億元,2015年達到56.2萬億元,2016年增加到60.6萬億元,招標制度正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根據中國采購與招標網大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的招標投標市場金額達到20萬億元左右,占GPD總額的15%~20%。國內每年參加招標投標的企業占大中型企業的80%。主要的需求方和供給側都在參加招投標工作,故招投標制度與供給側改革密不可分。
(二)招標投標活動在微觀經濟中決定了供給側的結構和質量
招標和投標是市場經濟中典型的需求和供給關系,投標方就是供給側。招投標的過程是市場經濟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易合同的要約和承諾。
我國每年有超過20萬億元的招標需求,通過招標文件的要約邀請對投標人即供給側進行直接引導,中標率高的企業,也在其所在的行業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因此,招標投標制度在有效地引導供給側的結構和質量。
當然,招標投標市場中招標方的需求也不完全是由招標人所決定的。在實踐中,招標需求往往是由眾多投標人的供給能力所決定的。一是供給方有什么樣的供給能力,招標方才能在既定規則的標的中進行選擇。二是有些招標人存在需求模糊、產品指標和技術規范不清等問題,需要在投標人的協助下完成。三是信息的不對稱性,致使招標人對新技術、新產品的信息缺乏了解,只能以原有的技術要求來招標。所以,很大程度上,招標方只能在已有的供給結構中進行選擇,就如同消費者去超市購物,只能在已有的貨品中挑選。從供給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這正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經濟模式的動力從需求轉變為供給。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益,離不開招標制度,更離不開招投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