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智慧人社”優化營商“軟”環境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人人都能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即日起,煙臺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優化營商環境“亮優揭短”宣傳,采訪報道各區市、各相關部門單位在優化營商環境和推進職能轉變上推出的惠企利民創新政策、典型經驗,企業市民對煙臺營商環境的感受。同時征集曝光并督促整改各區市、部門單位在服務中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和企業群眾“多次跑、多頭跑、耗時長”等問題。
水母網3月22日訊(記者 李波)3月15日上午,記者在煙臺市人社服務大廳里看到,只有幾個市民在窗口辦業務,以往見到的“排長龍”隊伍并未出現。“冷清”背后,是強大的“智慧人社”電子系統,讓企業群眾實現足不出戶就能辦事。
“自2021年智慧人社平臺上線以來,90%的人社業務實現了線上辦理。煙臺市市級人社大廳由3個縮減為1個,辦事窗口也從140個縮減為9個。”煙臺市人社局信息化項目負責人遲有深向記者介紹兩年來“智慧人社”所發揮的效能。
據了解,市人社局采取調取上級業務數據接口、整合部省市3級40余套業務系統、對接政務系統的模式,建設一體化綜合業務“中臺”,與公安、民政等部門交互數據,形成涵蓋20多個部門90余項事項的基礎“數據湖”。基于“數據湖”,群眾只需在人社或協同部門遞交一次數據,終生辦事便可自動生成、自動更新、自動核對。
讓智慧賦能民生服務,市人社局研發政務事項標準化系統,對269項業務進行全程梳理,消減證明材料173項次、中間環節91個、減少跑腿329項次,形成16個打包辦“一件事”,構建了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鏈式”“一站式”服務模式。創新推行新型智慧服務模式,在企業社保業務中推行“無感開戶”,在職工退休中提前3個月進行“智能提醒”,在人才補貼申領、穩崗返還等9個事項中推行“免申即享”,在養老、工傷等4項待遇核定業務中推行“靜默認證”。
為優化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煙臺人社局打通單個業務壁壘,上線運行16個“一件事”,涵蓋高頻事項70余個,與7個部門聯辦16項,取消過程材料30余種,精簡信息300余項,實現“一窗一口受理、一表一次申報、一站一體服務、多事一次辦好”。
企有所呼,政有所應。結合企業訴求,在服務企業方面,煙臺人社局借助“智慧人社”平臺,創新推行智慧服務“免申即享”“飛燕傳書”等,為企業服務想在前面,做到前面。
在用工方面,煙臺市人社局全力健全企業用工保障全維服務機制。面向全市3178戶重點企業開展用工調查,按照缺工規模清、缺工類型清、技能要求清、薪資水平清“四清”和人力資源地域來源明、引進方式明、人員規模明、流向企業明“四明”標準,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清單和人力資源引進清單。
在引才方面,煙臺市人社部門廣渠道拓寬用工引才路徑。依托100家大學生實習基地、245家就業見習基地,創設1000余場次的線上線下招聘會場,幫助企業招工10萬余人。
泰和新材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李曉娟通過市人社局搭建的平臺,與更多高校直接對接。“2022高校畢業生擇業論壇暨優秀畢業生(煙臺)推介會上,40多所重點高校的招生就業負責人來到煙臺,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招聘渠道。”李曉娟說。在煙臺,人才招引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在政府部門的引領下“集體出擊”。
東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引進的研發和營銷人員在260到300人之間,人力資源總監王良介紹,公司已組織三路人馬跟隨市人社局“煙臺名企名校行”一起到西北線、東北線、省內線去招聘,“以前我們也會組織人員去高校招聘,但僅限于建立聯系的幾所高校,現在跟著人社局組團去招聘,能增強公司的吸引力,招聘到更多高校人才。”
煙臺市人社局持續提升“優聘·煙臺引才云平臺”等線上平臺建設水平,目前,平臺累計注冊招聘單位1000余家,已在全國110多所高校推廣使用,總注冊人數達到2.4萬人,投遞簡歷1.1萬余份,達成意向5407人。
不斷加大人力資源協作工作力度,構建用工常態化機制,先后與沿黃區域的陜西、甘肅、山西,中部區域的湖北,西南區域的重慶、貴州、云南等人力資源富集省份的20個地市,建立人力資源輸轉長期合作關系,年引進市外優質人力資源5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