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疫|煙臺"火眼"助力科技抗疫
水母網3月18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張蘋)僅僅10個小時,一個“硬核高科技”的6艙“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主體就在煙臺市體育館基本搭建完成。作為規模化、標準化的核酸檢測平臺,“火眼實驗室”將提供一體化的病原檢測解決方案。YMG全媒體記者昨日了解到,該實驗室可移動、自動化、大通量,正式運轉后每天可檢測6萬單管,日檢測通量最高可滿足60萬人次的核酸檢測需求,將更高效地服務煙臺全員核酸檢測。目前,工作人員正在氣膜艙內完成設備連調工作,有望在近日投入使用。
昨晚,6艙“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在煙臺市體育館基本搭建完成。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17日,記者在煙臺體育館內看到,一排6個白色氣膜有序排列,每三個氣膜為一組,分別為拆包取樣區、樣本制備區、試劑配置區,可實現24小時收樣檢測,每組檢測通量為3萬單管,按“10人混采”模式,日檢測通量最高可滿足60萬人次的核酸檢測需求。華大現場籌建組總指揮王萌萌告訴記者,從16日早8點開始搭建,至當日下午6點,實驗室主體火速搭建完成,只用時10個小時。隨后,工作人員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火眼”實驗室內配備了華大智造多款自動化硬核設備,以及紫外線消毒設備。“自動設備代替人工,解放人力,比一般核酸檢測節省一半人工。”王萌萌告訴記者,華大智造全自動MGISTP-7000分杯處理系統和MGISP-960高通量自動化樣本制備系統兩款自動化程度極高的科技抗疫“利器”,配合智能化的實驗室系統ZLIMS的自動采集和處理數據的功能,將實驗全流程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極大提高了實驗效率,“其中,全自動MGISTP-7000分杯處理系統是造針對樣本采集管全自動化前處理環節而特別開發的一款設備,可在40分鐘內完成192例樣本從單管到96孔板的快速精準分裝以及該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解決了核酸檢測中最耗費人力和感染風險最高的樣本分裝工序工作,在最危險的樣本制備環節用自動設備取代人工,在樣本制備環節中,不需要實驗人員親手接觸樣本管開口,大大降低了檢測人員的感染風險。”
作為實驗室核酸檢測隊領隊,毓璜頂醫院分子生物學檢驗科楊新告訴記者,104名醫生早已集結完畢,在實驗室投入投用后,他們將分4個組在此進行核酸檢測。目前,根據專崗分工,他們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培訓任務。“煙臺是第一次使用氣膜實驗室,因此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關鍵崗位、質量安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培訓,以便后續更好地在實驗室內進行核酸檢測。”
目前,煙臺本地出現多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面積的核酸檢測正在有序推進,移動化、自動化的移動實驗室此時搭建,將大大提升煙臺新冠疫情防控能力。